深化媒体合作 促进共同发展
美文示范
欧洲企业看好中国市场前景(环球热点)
im体育
聚焦阵地融合,打造矛盾纠纷调解新平台。整合各类解纷调解渠道,让群众“进一扇门、消所有气”。平台集成,集中办理调处业务。强化平台建设,制定三级解纷体系建设总体框架,率先成立县乡“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迭代升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强化窗口布局,有效整合县人民调解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等5个服务平台,安排5家单位常驻、16家单位轮驻、其他单位随叫随驻,快速响应各类诉求。功能集聚,提供多元调处服务。采用“前台后场”模式科学设置功能分区,“前台”群众诉求接待大厅设立行政复议、调解、法律服务、信访接待等多个服务窗口;“后场”设立人民调解室、行专调解室、律师调解室、心理疏导室等功能室,实现功能合理、运转高效。制度集成,健全流程规范制度。制定《关于深化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分类分流化解的实施细则》《“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服务流程》,为全县规范开展工作提供制度依据和指引,确保了综治中心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发展。落实“双重管理”机制,由综治中心统一负责入驻人员日常管理和考核。截至目前,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85起,涉及金额1909万元,办理司法确认案件127件,县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案件同比下降40%。
聚焦调处分级,构建矛盾纠纷调解新模式。围绕“村居前哨、乡镇主战、县级终结”功能定位,健全分层解纷体系,推动矛盾纠纷及时解决。做强村级“前哨所”,实现小事就地化解。完善综治、调解、双联户、网格化等功能,构建家门解纷服务圈。加强网格化巡查和走访,通过“网格+调解”工作模式,发挥网格前置化解矛盾纠纷优势,及早调解邻里、婚姻家庭等易发多发矛盾纠纷。做优乡级“主战场”,实现大事联合调处。整合矛调中心、人民来访、公共法律服务等平台,发挥基层政法资源,打造“一乡一品”调解室,吸收“五老人员”“两代表一委员”等资源解决复杂纠纷,实现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平安联创。做实县级“终点站”,实现疑难攻坚破解。充分发挥调处服务中心“指挥部”“分流阀”“联络站”作用,有效推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无缝对接im体育,形成诉调、检调、公调、访调有力联动,推动“诉前调解+司法确认”调解模式,确保群众诉求反映、矛盾纠纷化解“一扇门进出、一揽子调处”。建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联席会议,及时处理重点矛盾。将综治中心作为领导接访下访定点场所,示范带动化解信访问题的同时,着力化解重点信访事项。
聚焦多元化解,优化矛盾纠纷调解新服务。坚持把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调解服务为目标,形成矛盾纠纷“县乡调处责任闭环”链条。优化专业力量,强化人员协同合力。公开招聘23名高校毕业生入职专职人民调解员,从“五老人员”“两代表”“一委员”中选聘20名专职人民调解员,调解力量得到进一步充实;邀请金牌调解员、律师、老干部等18人成立了“比如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专家库”,打造20个品牌调解室,孵化培育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16个。细化调处方式,持续提升矛调水平。综治中心受理群众反映的各类矛盾纠纷按照先分化分流,再归口调处进行,对于一般性矛盾纠纷,由常驻窗口当场进行调解;复杂或突发性矛盾纠纷,由综治中心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联合调解;调解受理窗口对分流转办的矛盾纠纷适时开展跟踪督办,调解室对调解协议履行情况适时进行回访,及时进行立卷归档im体育,实现综治中心运行规范、调处高效。强化源头治理,助力矛盾前端化解。坚持把预防矛盾纠纷作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重点im体育,针对矛盾纠纷多发高发领域,压实主体责任,常态化开展排查化解,及时核查处置问题线索,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推动矛盾纠纷“随产生随化解”,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定期宣传政策法规、人民调解平台及优势,引导群众依法解决问题。
im体育
新京报讯(记者张静姝)12月17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携手相关成员单位,举办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光合计划”启动仪式。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以下简称“超越”)副主任李涵在启动仪式上作了演讲,她提出,在事务所服务的600余名3岁到18岁的涉案未成年人中,日常生活会使用网络的占比高达97%,网络已经是未成年人重要的成长空间,建设一个更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空间是每个成年人都需要面临的课题。李涵在仪式上发言。图源:海淀检察院 李涵表示,自2010年起,海淀检察院未检处和超越一起为2000余名涉案未成年人提供了支持与教育,通过扎实的实践,探索出社会调查、观护帮教、观护救助等五项司法保护模式,总结提炼为《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在去年由最高检、团中央、民政部正式发布实施。 网络保护对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李涵现场分享了三组数据,第一组数据是97%和90.5%。根据超越2023年的数据im体育,所服务的600余名3岁到18岁的涉案未成年人中,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的占比高达97%。其中,拥有自己的互联网设备的未成年人占比为90.5%。可见,网络已经是未成年人重要的成长空间,“像建设学校、体育场和音乐厅一样im体育,建设一个更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空间是我们每个成年人都需要面临的课题。” 第二组数据是“5岁”和“20岁”。李涵提到,机构2023年的服务数据中,首次使用网络最低年龄为5岁,而他的父母,首次使用网络的年龄约为20岁。显然,这一代未成年人的成长空间,是家长所没有经历过的,网络究竟会带来什么影响?在网络空间中成长会遇到什么风险和困难?是家长们普遍缺乏思考的问题。 在李涵看来,就像小时候父母会对孩子说“这是电,这个插销不能碰”一样,网络中的电门在哪里同样需要家长去了解并告知孩子,而家长也需要这方面的专业支持和引导,也是需要通过实践研究才能找到答案。 第三组数据是39和115。2023年的服务中,超越共对39名涉嫌性犯罪的未成年人和115名被性侵害的未成年被害人开展了专业服务。在大量的访谈资料中,李涵和同事们发现三项重要因素影响了未成年人的行为机制,即个体要素、空间要素和互动要素。每一个要素,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其中空间要素主要是以互联网为媒介,使未成年人增加了对互动对象的情感漠视现象,他们容易将网络对面的人视为虚拟,也就无法真切共情而肆无忌惮。 “在这种新的未保形势下,挑战无疑是艰巨的,”李涵认为,大家仍需要大量的资料收集,不断去学习、去了解,未成年人真实的经历是什么,真实的需要是什么。超越已经开始研发系列的法治安全教育课程,期待能为更多的未成年人、家长、老师带去指引,告诉他们网络空间成长的“电门”在哪里。编辑 杨海 校对 张彦君